阿里山公路沿線


阿里山遊客中心

「阿里山國家風景區」橫跨番路、竹崎、梅山、阿里山等四鄉鎮,面積高達4萬一千多公頃,包含「天長地久橋」、「牛埔仔草原」、「隙頂農業生產休憩園區」、「頂石棹步道」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」、「奮起湖」、「半天岩」等知名景點,擁有絕美的自然山巒景色,夏季氣溫涼爽,秋冬可賞雲海,一年四季的高山小火車與燦爛日出吸引眾多旅客慕名而來。
「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」位於番路鄉觸口龍隱寺前,又名「觸口遊客暨行政中心」,由廖偉立建築師整體規劃,以順應原本地形及保持自然土地為規畫目標,打造出一棟自然和諧的地景建築。「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」可說是前往阿里山的前哨站,遊客中心內規劃有公共藝術造景、戶外景觀區、遊客中心展覽區、多媒體室等多樣化空間,遊客可先在此有一些初步認識後,再驅車深度遊覽阿里山的迷人風采。


天長地久景區

天長地久橋位於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,沿著18號省道,在觸口附近有兩座古樸的吊橋,觸口是往阿里山的入口,為交通轉運的據點,天長地久橋是座鋼索吊橋,從前阿里山公路還沒開通時,要走進去阿里山的道路,也只能經過這座橋才行。
天長地久橋上為天長橋,下為地久橋,傳說,情人攜手共渡過這兩個橋,便能白頭偕老,永浴愛河。此地依山傍水,環山圍繞,加上清新的空氣,於假日常吸引不少旅客前往。

達娜伊谷

達娜伊谷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境內;達娜伊谷-Dannayiku為鄒語,是鄒族人的聖地,是『忘憂谷』的意思,達娜伊谷溪長18公里,海拔500公尺,位於曾文溪上游,風景秀麗、氣候宜人,溪中巨石嶙嶙,清水潺潺,是全國第一處以社區力量保育成功的生態公園。


奮起湖:

位于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,海拔约 1,400米,因东、西、北三面环山,中间低平,形如畚箕,故旧称畚箕湖。由于此区位于阿里山森林铁路中点,早年以老街、便当和四方竹闻名。同时,它亦成为附近村落赶集聚散之地,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车站附近。
奋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。火车站下方有一条五百米左右的老街。街中的店家贩卖特产,例如当地的便当、豆腐和糕饼等美食,总是吸引不少游客购买。由于旅游兴盛,这条台湾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为许多人旅游阿里山必访的地点。奋起湖老街位于车站下方。早年没有街名,当地人仅以「街仔」称之,是奋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。在阿里山公路、铁路未开辟前,这儿即已略具雏形,可说是条百年老街。
游客走在老街中,彷佛进入时光隧道。尤其,老街联外道路,全是石阶步道。一层接着一层,上上下下,面积不大,像极了北台湾九份的缩小版。更因为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点类似九份,因此也有人称它是阿里山的九份,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。

特富野

特富野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,是一座著名的鄒族部落,和另外一個鄒族部落達邦僅相隔一條伊斯基安溪,海拔約在800至1000公尺,約在距今350至400年間設立,與達邦部落一樣擁有一座kuba,是特富野部落的地標;特富野的農地大部分位於曾文溪兩岸河谷、東側的中坑溪上游和其他緩坡地,主要栽種桂竹筍、麻竹筍以及夏季高冷蔬菜,山產十分豐富,此外可前往特富野山莊附近的古道和河谷,特富野當地的自然生態和山林景觀。


達邦

達邦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,東南毗鄰楠梓仙溪和高雄市桃源鄉、南為里佳村、西靠樂野村,處於長谷川溪和伊斯基安娜溪匯流處,是鄒族最大的村落所在,從169縣道續行即可到達達邦部落,是當地重要的行政中心,設有阿里山鄉鄉公所、阿里山鄉圖書館、鄒族原住民資源中心和老人活動中心等等;達邦部落大約設立於300多年前,和鄰近的特富野是當地的兩大部落,達邦包含新美、茶山和山美的部落,和特富野每年輪流舉行瑪雅斯比傳統祭典。
鄒族豐年祭

鄒族豐年祭─小米豐收祭

鄒族的小米豐收祭以族語來說稱為Homeyaya(穫米亞亞),是鄒族人於每年七、八月間之小米成熟時節所舉行的祭儀,小米是鄒族生活中最重要的糧食,於春季播種、夏秋之季收成,而收成的量則是鄒族人家庭貧富之指標,小米收成祭包含播種祭、除草祭、收成祭以及小米的入倉祭,過去整個祭儀前後約長達一個月的時間,直至今日生活型態逐漸改變,多數已不遵循古禮舉行,祭儀的過程中,鄒族部落全體族人不可吃魚、葱、蒜甚至鹽味,並以有去邪之用的艾草清洗祭儀所用之器皿,以避免邪靈入侵。

鄒族豐年祭─貝神祭

鄒族貝神祭Takiaru是南鄒Hla'alua(沙阿魯阿)的主要祭典,舉行時間約於元月1日至15日間,由於是鄒族人用以與祖靈溝通與傳承之媒介,故具有神秘色彩且形態也較為保守,鄒族貝神包含勇猛神、狩獵神、健康神、食物神、驅魔神、勤勞神、平安神、驅懶神、狀元神、守護神、聰明神、風雨神等共12個,停辦50年的貝神祭,在2001年2月3日於高雄縣桃源鄉(今高雄市桃源區)舉行,在全台鄒族人口僅餘六千多人的族人心中,再次舉辦貝神祭更是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。

鄒族豐年祭─戰祭

鄒族戰祭或稱凱旋祭於鄒族語中稱為Mayasvi(瑪雅斯比),為全部落性之祭典,以往舉行之時間不固定,一年中可舉行多次甚至不舉行,目前已定於2月中。戰祭舉行時機有三種,分別為勇士出外征戰並凱旋歸來、重建或修建會所、成年禮或男子週歲,其最主要之目的祈求戰神降臨保佑,並勉勵族人以全部的精神與生命保護部落,儀式中包含了迎神祭、送神祭、道路祭、男童初登會所禮及成年禮等,舉辦地點為大社男子聚會所kuba(庫巴),而目前特富野社(Tufuya)和達邦社(Tapang)則是鄒族目前尚存的大社,亦為戰祭(Mayasvi)祭儀之中心,兩社每隔一年輪流舉辦,祭儀為期三天兩夜,過程不似以往那般繁複,但仍然保留數個較重要的傳統祭儀,戰祭過程嚴肅建議欲參觀之民眾事先電話詢問。